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39篇 |
免费 | 1391篇 |
国内免费 | 524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3494篇 |
航天技术 | 1054篇 |
综合类 | 549篇 |
航天 | 125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3篇 |
2024年 | 125篇 |
2023年 | 178篇 |
2022年 | 239篇 |
2021年 | 259篇 |
2020年 | 266篇 |
2019年 | 240篇 |
2018年 | 230篇 |
2017年 | 222篇 |
2016年 | 265篇 |
2015年 | 238篇 |
2014年 | 370篇 |
2013年 | 291篇 |
2012年 | 325篇 |
2011年 | 363篇 |
2010年 | 245篇 |
2009年 | 231篇 |
2008年 | 288篇 |
2007年 | 283篇 |
2006年 | 238篇 |
2005年 | 223篇 |
2004年 | 203篇 |
2003年 | 160篇 |
2002年 | 112篇 |
2001年 | 114篇 |
2000年 | 93篇 |
1999年 | 78篇 |
1998年 | 83篇 |
1997年 | 49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35篇 |
1993年 | 36篇 |
1992年 | 35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4篇 |
190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机组对飞机的成功操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套精心编制的飞行员操作程序,不合理或不合逻辑的操作程序可能导致飞行员的违规操作,进而引发飞行事故.参考波音737NG飞行机组操作手册,分析进近和着陆阶段的任务功能流程后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采用德尔菲法对现役飞行员进行两轮咨询,建立了基于安全性的进近和着陆阶段飞行员操作程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飞行员进行咨询,采用序关系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飞行员操作程序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了飞行员操作程序的评价等级和评价值.提出了一种将功能流程图法、德尔菲法、序关系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飞行员操作程序综合评价方法,并应用于波音737NG飞机进近和着陆阶段的操作程序评价.评价结果说明了该综合评价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2.
王双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03,21(4):7-8
只要符合透明度原则和非歧视原则 ,继续保留对特殊经济区的优惠政策 ,就不违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和《报告书》的有关规定 ,但应该由“地区倾斜”转向“产业倾斜” ;对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管理最终应该体现“境内关外”的特征 ,与国际通行规则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33.
一类二阶三点边值问题解的存在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上下解方法,研究了一类二阶混合非线性边值条件的三点边值问题,通过构造了适当的非线性辅助函数工得到了解存在的充分条件,推广和改进了某些已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34.
35.
36.
轨道维持与调相的综合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交会对接飞行任务设计研究中必须首先确定目标航天器的轨道设计策略,研究了一种将目标航天器轨道维持和调相两种任务进行综合优化的策略.轨道维持的任务是使得目标航天器轨道的形状和位置符合交会要求,调相的任务是使目标航天器在轨道中的初始相位角符合交会要求.在考虑了交会对接发射窗口、交会终端约束条件下,将目标航天器轨道设计问题转化为一个非线性规划问题,应用序列二次规划方法对其进行了求解.仿真计算表明,这种方法既能以较少变轨次数满足交会对接任务要求,又能节省燃料,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7.
给出了基于广义二维主分量分析(G2DPCA)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目标特征提取 方法。与主分量分析(PCA)相比,在寻求最优投影方向时,它直接基于二维图像矩阵而不 是一维向量,在特征提取前不必将2维图像矩阵转换成1维向量。与二维主分量分析(2DPCA )相比,它可以同时去除图像行和列像素间的相关性。基于美国运动和静止目标获取与识别 (MSTAR)计划录取的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结合预处理,G2DPCA在大大降低了特征 维数的同时,又改善了识别性能,并且正确识别率在97%以上,且对目标方位变化具有较 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38.
应用于飞行器风洞试验的绳牵引并联机构技术综述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首先概述了法国航空局SACSO项目关于绳牵引并联机构应用于飞行器风洞试验的研究工作,然后从六自由度绳牵引并联机构的结构设计、运动学及性能分析、工作空间的分析与综合、静刚度分析、运动控制和力控制等六方面,详细分析了六自由度绳牵引并联机构应用于飞行器风洞试验中的关键技术。分析结果表明:六自由度绳牵引并联机构必须根据飞行器的类型,以工作空间大小为依据进行构型设计;其运动控制方案可借用PID控制或自适应控制,其优点是便于动力学模型的线性化和解耦;其力控制方案可借用经典的阻抗控制和力/位置混合控制,但适用于飞行器风洞试验的六自由度绳牵引并联机构的更完善的力控制策略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9.
40.